服務熱線
13706606868
飲食入于胃,先經脾胃運化,吸收其精華之后,再將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出去,形成大便。但是有些人因為種種不同原因,可能患上各種不同性質的便秘。此時,除了藥物療法外,還可以試試中醫外治法。
按壓穴位以通便
經常按壓以下穴位,可調理氣血,改善脾胃功能,調理陰陽,通調大便。按壓時,以適當力度進行,以感覺到酸脹感為佳,時間持續2~3分鐘左右。
天樞穴:在臍旁2寸處。取穴時,可采用仰臥的姿勢,將自己的食、中、無名指放于臍部,向左右三指寬處即為天樞穴。
中脘穴:位于前正中線,臍上4寸處。
氣海穴:位于前正中線,臍下1.5寸處。
關元穴:位于前正中線,臍下3寸處。
大腸俞穴:位于腰部,第4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穴(髕骨下緣,髕韌帶外側凹陷中)下3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。
可以試試肛門收縮練習。取坐位或臥位,收縮肛門2秒,然后放松2秒,如此反復進行30~50次,每天3~5次。可促進肛周氣血運行,促進盆底肛門肌肉力量恢復,有利于大便排出。適當屏氣以增加腹壓,鍛煉腹部肌肉,做排便動作,可有效鍛煉腹部肌肉,促進大便排出。
也可用艾灸法,選擇關元穴、氣海穴、天樞穴、水道穴、歸來穴。點燃艾條后,在距離穴位所在皮膚上方2~3厘米的位置進行艾灸,以能忍受為度。火力應適中,防止灼傷皮膚。若不慎產生水皰,應任其自然吸收,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,每穴灸5分鐘左右。需要提醒的是,此方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操作。
還可睡前或起床后進行自我按摩。雙手放于肚臍,用手掌以適當力度,沿順時針方向,在右側下腹部-右側上腹部-中上腹-左上腹-左下腹-右下腹進行按摩,反復進行5~10分鐘。之后用雙手掌自腰兩側的腎俞穴附近斜向肛門區搓100次。如此可刺激局部穴位,促進氣血運行、腸道蠕動,防治便秘。
多方位日常防治
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。首先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排便時間,最好在早晨,無論有無便意,都要按時如廁。但切記,勿看書、讀報、玩手機,上半身端坐與馬桶成90度夾角,有利于增大腹壓,使大便更易排出。
調整飲食。平時應適量吃些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,如粗制面粉、玉米、芹菜等,刺激和促進腸道蠕動。芝麻、核桃仁、益生菌酸奶也有一定的潤腸作用,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多吃。
適當多飲水。平時少喝濃茶水,適當多飲白開水;每天清晨空腹時,可飲一杯溫開水或蜂蜜水,以增加腸道蠕動,促進排便。
適當活動。平素要注意適當活動,如餐后散步,避免久坐、久臥,也有助于食物消化與排便。需要提醒的是,心腦血管病患者應注意排便時不要過分用力,防止發生心腦血管意外。